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心视野微课堂。这次课,我们将介绍哈洛的实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一个是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猴妈妈。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然而,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哈洛原话)
哈洛等人的研究是残酷的,但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并改变传统的育儿观念。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
还要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保持定期联系。
在养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当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