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医社

家校共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校医社 −> 家校共育 −> 正文

To 家长:健康心理——幸福人生的基石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9-14

亲爱的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西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徐慊,很高兴和大家分享“健康心理——幸福人生的基石”这个话题。

我想先邀请大家回忆两个问题。第一:还记得当孩子出生时,你在内心里对襁褓中这个柔弱的小生命有过什么样的祝福?第二个问题是:当孩子经历高考跨入西财的大门时,你又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寄予了怎样的期待呢?——大家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具体答案,但我相信其中一定有一个是我们共同的期待,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幸福。

那么,什么是健康,只要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人生的基石又是什么?——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便提出,“健康乃是一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我在大学做心理工作的这十多年,也对此深有体会。我看到不少高分但不快乐的孩子,自身很优秀却不会与人相处的孩子,遇到挫折时陷入持久的抑郁情绪甚至自我伤害的孩子。但同时,我也看到很多历经艰难但对生活始终保有希望的孩子,看到喜欢自己也善待他人,内心富足而充满活力的孩子。所以,我找到的答案是: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并重,它们共同构成了幸福人生的基石。


说到这,可能有的家长会想:孩子上了大学就很轻松了,再也不需要像中学一样刻苦学习了,也没有家长和老师严格管着,还能有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殊不知,大学学习生活的很多方面,其实都可能对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构成压力和挑战。比如说,(1)在学业发展方面:他们会存在学习方法的转换,对专业是否喜欢,外语高数绩点等方面的压力;还有未来是读研还是工作,如果读研那是考研还是保研,工作的话是考公还是外企,诸如此类很多的选择和纠结。而且很多学生来到西财后,发现学习还是挺有挑战的,并不是高中时所想的那么轻松,这同时对于他们的自主管理和时间规划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2)在能力提升方面:大学不仅要注重学习,还要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无论是班团干部学生会、看花眼的社团组织,还是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他们主动去获取信息,寻找机会并展示自己。这对于有些学生是很有挑战的过程。(3)再看大学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寝室关系,朋友恋人,师生关系,课程中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竞争,这些都是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占很大比重的主题。以上这几方面是比较外显的挑战,其实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还有更隐性的关于“自我统合”方面的困惑。当他们进入更高的平台面临不同的参照系和现实的挫败时,他们难免会感到迷茫甚至自我怀疑;当大学里多元的文化和价值汇聚一起时,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熟悉的价值观也会经历矛盾和冲突。

所以,即便我们的孩子已经读大学了,18岁以上的孩子在法律上是已经可以承担责任的成人;但是从心理上看,他只能够算是一个准成人,是处在一个仍然需要社会去教育、去宽容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有更多的压力和竞争,而在他们上大学前,家长、孩子、学校、老师的绝大部分关注点都放在了学习成绩上,相对不那么关注孩子的自我认识、情绪调控、人际关系发展等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是我们家长反而要在大学期间重点去关注的,有的孩子缺的这一课也需要在大学及时补上,这样他们才能有比较健全的心智和健康的人格去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社会。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孩子多大,父母始终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父母的爱和信任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心灵养分。因此,我相信,当我们家长愿意保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去了解青年人的世界,与孩子共同成长时,孩子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当我们愿意去倾听并就事论事地和孩子分析讨论问题,分享我们的经验和看法又不强制他们接受时,孩子也一定能体会到我们所给予的那份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