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自我调适指南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自我调适指南 −> 正文

人人懂点心理学 | 晕轮效应:当你的大脑给TA开了十级美颜滤镜…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30

刷到某学霸晒推免/大厂/留学录取通知书时,你是不是瞬间脑补TA每天图书馆打卡的励志画面?围观辩论赛男神发言,是不是自动代入他温柔体贴的校园剧男主剧本?停!你的大脑可能正在偷偷给TA们加载十级美颜滤镜。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心理学刺客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谁给 TA 套上了美颜滤镜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在 20 世纪初提出。他在对军官进行评价时发现,当一个军官拥有某一项突出优点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表现优异,就像月亮周围的光环一样,会把周围的其他星体也照亮。


简单来说,晕轮效应就是:你对一个人的某个优点印象深刻,就会不由自主地觉得TA“全身都在发光。比如:A同学因为一次在英语课上的流利发言,就被默认为语言天才B同学因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常被误认为是全能学霸”……



大学生活里的晕轮现场,你中枪了吗?


追星时的滤镜暴击


追爱豆时是不是常觉得哥哥姐姐哪哪都好?舞台上唱跳俱佳,就默认私下一定温柔善良、三观超正,甚至TA推荐的奶茶都觉得格外好喝!但现实中塌房的例子告诉我们:晕轮效应一上头,连理智都要靠边站!



组队比赛的技能崇拜

小组作业组队时,听说某同学会做 PPT/剪视频,立刻抢着TA入伙,默认技术大佬=全能选手,策划/汇报肯定也靠谱!结果合作时发现,TA 做的PPT 确实炫酷,但方案逻辑稀碎,汇报时全程结巴…… 你在心里安慰:算了,至少 PPT撑场面了,其他我多干点吧



恋爱中的光环加持


刚在一起时,TA帮你带了次早餐,你就觉得TA“好贴心,以后肯定是满分伴侣TA在社团活动中表现亮眼,你就脑补“TA 能力超强,未来一定能成大事。晕轮效应让恋爱初期充满粉红泡泡,却也可能让你看不见TA 真实的缺点。




为啥咱们总爱给别人打滤镜


大脑偷懒模式启动

每天接收的信息太多,大脑为了节省精力,会自动用标签化认知。比如学霸 = 自律、网红 = 精致,用简单的关联代替全面了解,毕竟深入考察太费脑啦!


首因效应神助攻

第一次见面 TA 穿得很潮,你就默认TA肯定很会社交;第一次看到TA逻辑清晰,你就觉得TA 学习一定很好。第一印象的光环,悄悄影响了后续的判断。


社交平台的信息茧房

刷朋友圈时,看到同学总发旅行美照,就觉得TA的生活好光鲜;看到别人晒奖状,就默认TA 是无敌学霸。其实人家可能也有熬夜赶DDL的狼狈,只是你没看到而已。



如何摘下晕轮滤镜,看清真实世界?


警惕标签绑架,拒绝一键美化


下次追星时,试着想想:除了舞台表现,TA 在公众事件中的态度如何?有没有暴露过缺点?选老师时,别只看颜值,去问问学长:这门课的干货多不多?考核方式合理吗?给光环打个问号,才能看到更立体的人。


细节拼图代替总体印象

观察一个人时,多收集不同场景下的信息:TA 对待朋友是否真诚?面对挫折时的反应如何?就像拼拼图一样,把带早餐社团表现对待服务员的态度等碎片拼起来,才能还原真实的TA


定期认知刷新,允许自己打脸


发现自己对某人有偏见时,主动提醒:我是不是只看到了TA 的一面?比如觉得学霸肯定古板,但接触后发现TA其实很会玩,那就大大方方承认:之前的想法太片面啦!接受认知的更新,才是成长的开始。


写在最后


晕轮效应其实是大脑的可爱 bug”,让我们更容易发现美好,但也可能让我们错过真实。它不是错的,它只是大脑的省电模式,但别让它成为你认识世界的唯一滤镜。


试着放下完美幻想,你可能会发现:那个说话结巴的同学,可能是深夜陪你吐槽的知己;那个不修边幅的室友,默默替你扛下来了太多琐事。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的不完美,才是真实。小编想说:接受不完美,才是真的人间清醒